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50%-70%的脑卒中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肌肉无力、感觉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省流版
1.抓住脑卒中后3个月内的“黄金期”进行康复治疗。
2.脑卒中后早期进行康复运动,可以预防肺栓塞等常见并发症。
3.脑卒中康复应在康复医师指导下和家庭成员的帮助下循序渐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不可急于求成进行长期、超负荷的运动训练。
脑卒中患者应尽早开展康复治疗,最佳时间是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若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不仅能加快肢体功能的恢复、预防并发症的出现,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对患者及其家庭,乃至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
早做康复,远离偏瘫
偏瘫——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就是偏瘫,即患者卧床不起。
不少脑卒中患者由于担心早期活动有危险,而选择长期卧床限制主动性活动。这样做常常会导致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神经肌肉的反应性降低、心肺功能减退,以及各种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存在和反复出现,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褥疮、严重的肩痛和其它疼痛等,致使患者的主动性活动几乎完全停止。若等到患者出院后才开始接受康复治疗,往往错过了最好的康复时机。
如果在脑卒中患者病情稳定后,康复医生就开始帮助患者“动”起来,大部分患者最终能实现独立或半独立的生活。有研究数据表明,80%的脑卒中患者经过早期康复可以恢复行走能力,或者使用手杖辅助即可实现步行功能;将近50%的患者通过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恢复手的功能。也就是说,康复介入越早,并发症越少,功能恢复的效果也越好。
因此,只要病情稳定的患者,在没有生命体征急剧变化的情况下,48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康复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之前须进行相关的康复评定,找出主要原因,在康复科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治疗。
中风后康复运动,提前预防肺栓塞
肺栓塞——是脑卒中发生后的常见并发症,其中血栓是最常见的肺栓子,原发部位以下肢深静脉为主。
早期运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组简单、易学、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风险的运动——踝泵运动。
踝泵运动包含踝关节的屈伸和环绕动作。
屈伸动作,包括2个动作“绷脚背”和“压脚背”。患者平卧于床上,大腿伸展,下肢放松,在不引起疼痛或微微疼痛的情况下,尽力下压脚尖保持5-10秒,再尽力勾起脚背保持5-10秒。双腿可交替或同时进行(如图1所示)。
环绕动作:以踝关节为中心,脚掌作度环绕(如图2所示)。
踝泵运动有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形式。患者可以自行活动,也可以在家属或康复器械的协助下,使踝关节等部位得到伸展,并做屈曲等动作。
研究表明,踝泵运动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3-4次即可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老年体弱患者可适当缩短时间,避免因康复活动引起的疲劳,更要注意安全问题。
循序渐进,切莫急于求成
康复训练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如果盲目地进行上肢的拉力、握力和下肢的直腿抬高训练,早早地架着患者下地走,可能会加重肌肉的痉挛,甚至严重影响肌肉运动的随意性,使运动方式固化。有的患者脑卒中后为自己制定了过于严苛的康复训练计划,反而会影响康复效果。长时间超负荷的运动训练,会引起全身性疲劳,局部肌肉、关节损伤等。
因此,脑卒中后的康复必须遵医嘱,有步骤、有计划地展开。
脑卒中康复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发病早期的康复治疗和出院后在社区或家中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贯穿于疾病恢复的全过程,不仅需要康复医师的帮助,也需要患者自身和家庭成员,乃至社区共同配合完成,从而帮助脑卒中患者在身体和精神双重层面上回归生活,重返社会,让生命重绽光彩!
温馨提示:对于脑卒中患者来说,切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三部曲。
参考文献:
[1]曲庆明,贾杰.脑卒中康复相关指南解读及展望[j].中国医刊,(-).
[2]?用心守护——心血管病防治漫谈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3]?俞洁,欧梦仙,王军,等.踝泵运动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应用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doi:10./j.issn.-..12..
供稿:王玉琢
编辑:董莉薇
审稿:施?燕
上观号作者:上海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