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笔者从广东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公示名单获悉,医院ECMO研究室副主任廖小卒获评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称号。
8月19日,在中山高规格召开关心关爱抗疫一线医护人员暨中国医师节座谈会上,廖小卒曾这样谈及自己:“有许多战友都为抗击疫情付出了很多,我们在不同的岗位发光发热默默奉献。而我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员,做了一名医生应该做的事。”
就是这位“普普通通”的中山医生,在今年2月,一到湖北荆州,来不及放下行李,就连夜赶往医院用ECMO转运重症患者;医院重症ICU病房,他与死神竞速,用16秒为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紧急更换“人工肺”;疫情期间,他与团队在荆州新冠肺炎危重症病房连续工作32天……
南方日报记者曾艳春
通讯员廖喆林茹珠
生死转运:“身体承受能力已经到极限”
早在今年2月18日,廖小卒作为中山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带领ECMO救治医疗队应召出征湖北荆州。2月19日凌晨,ECMO9人团队抵达武汉,还没来得及到酒店放置行李,就出发执行任务了。
“今晚去一趟监利。”廖小卒接到了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救治专家组组长蒋文新的电话,医院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病情危重,需要通过ECMO上机后进行转运治疗。
接到电话后,廖小卒马上召集团队,经商议后,廖小卒和团队成员、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阮宗发出发前往监利县。
“原本2个小时可以到达的,因为封路,我们走了差不多4小时。在车上,因为空间狭小,闷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原因,车上的人员一度都测出超过38摄氏度的体温。”廖小卒说。对于身处前线的队员们来说,心理压力之大可见一斑。
19日晚11时30分,治疗医院,进入隔离病区对患者进行ECMO上机手术。
一般情况下,上ECMO手术要求高,定位血管、穿刺静脉/动脉、插管置入、成功运转等步骤精细复杂;由于会接触到患者血液等传染性病源物质,对手术环境要求也高。医院条件有限,医生们只能在病房里开展手术。
“拿毫升盐水来!”廖小卒迅速打开拖着ECMO设备的箱子,拿出主机和离心泵头、膜式氧合器、体外循环管道等多种耗材,接管、排气,用盐水将膜肺中的气体排出,再开机调试,数据正常,准备完毕。
经过近2个小时的手术后,监护仪上,各项生命体征开始好转。在克服了负压舱不够大等一系列问题后,凌晨5时19分,转运开始,救护车载着患者驶向荆州市区。
坐在负压舱里,廖小卒和阮宗发在紧张的手术后开始感觉身体不适。“负压舱密不透风,一方面护目镜绑得耳朵生疼,另一方面又觉得晕车、想吐。身体承受能力已经到了极限。”赶路、手术、转运,10多个小时的奔波后,廖小卒和阮宗发终于医院。守候已久的同事们立刻对患者开展后续救治。
生死竞速:16秒为重症患者换“肺”
16秒可能是百米冲刺的速度,16秒可能是走一层楼梯的时间,16秒还可能是手机刚刚刷过的短视频,16秒也是医生为重症患者换“肺”的生死竞速!
ECMO,俗称“人工膜肺”,通过搭建一个体外人工心肺系统,挽救危重症病人生命,是目前生命支持的最高级设备。这一套特殊的装备由离心泵、导管、膜肺组成,能够让患者即便在心脏、肺脏完全怠工的情况下,依然维持着生命必须的血液、氧气供应,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莫过于其中的“肺膜”。
3月4日,医院一名使用ECMO治疗的重症患者,在设备运转10多天之后,传出了急促的报警声引起了医生们的注意。经检查,发现病人ECMO设备上的“肺膜”出现了血栓,更重要的是该重症患者目前肺功能基本丧失,在廖小卒和医疗队的测试之下,病人仅能忍受20多秒的缺氧时间。
廖小卒与团队经过缜密的评估和讨论后,决定为患者“换膜”,这也意味着如果没办法在20秒之内完成“换膜”,病人脑细胞缺氧将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导致死亡。廖小卒深知,他救治过程的每一秒都在与死神赛跑,犹如在拉着病人快要断开的“生命线”之际为他更换一条新的绳子。
此外,整个过程中,廖小卒和他的队友们需要贴近患者,直面患者呼吸道喷出传染风险极高的病*颗粒。他们需要隔着臃肿的防护服和厚厚的手套,精准高效地为重症患者“换膜”,这无疑使难度再升级,可以说这是技术、体力及心理的严峻考验。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廖小卒和他的队友们紧急部署,针对患者情况在换膜前进行了周密的计划,并在“换膜”之前进行一次次演练,争取把救治时间控制在最短。
时间与生命的赛跑正式拉开序幕。截流、分离、插管,看似简单的操作,必须精准、迅速,负责上、下导管的两队医生必须同时操作,不能有任何迟疑或误差。所有人都屏气凝神,“割”“夹”“拔”“上”短促几个字的喊话,犹如战斗的号令,医护人员各司其职,心手相连,一系列与之匹配的动作就在顷刻间完成,16秒!患者血氧饱和度仅有一秒的下跌,又迅速回升,心率、血压平稳,命悬一线的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看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下来,廖小卒那颗悬着的心也落地了。术后的他如释重负地说道:“这真是体力活,全身都在出汗,耗氧太厉害了。”
生死情谊:回荆州探病是“战友”间的约定
8月13日,一封盖了医院“红章”的邀请函寄到医院麻醉科医生廖小卒手中。
信中写道:“值此‘第三届中国医师节’活动期间,特邀贵院医生廖小卒于8月14-16日到我院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分享来荆抗击新冠肺炎期间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希望予以支持。”而对于曾为第四批中山援鄂医疗队队长廖小卒而言,这是一份来自“生死之交”的邀请函。
“我们回荆州看这患者,实际上是当初我们与患者、我们与广东医疗队‘战友‘之间的约定。就说等她好了,我们都要回去看她!”廖小卒说,这个病人确实“奇迹般地”好转了。
回想起今年2月22日,当地一名女性患者沈梦(化名)患新冠肺炎,已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用我们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不能改善她的病情了,当地医疗队马上通知ECMO团队。”廖小卒说。
在ECMO辅助治疗的43天里,沈梦身上出现尿道出血等多种并发症。为了保证她的治疗,医院与广东医疗队医护人员一同合作,医护团队一直坚持在床旁监测,ECMO医疗队曾经在12秒内给她换上了新“膜”、曾在短时间内带她转运做CT……一项项难度极高的治疗项目由荆粤两地医护人员共同完成。“这个病人的康复真正体现了荆粤两地医护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廖小卒这样评价。
8月15日,包括廖小卒在内的广东医疗队一行3人赴湖北荆州看望这名应用ECMO成功救治的患者,此时的患者结束了天住院生活。廖小卒再次回到荆州时,看到这名患者的恢复情况之后不禁感叹她真是一个“奇迹般地存在”。“在前期,大家一起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尤其是在病情如此危重的情况下,难度与压力是非常巨大的。看到她康复了,可以骑车了,我顿时觉得大家的付出是值得的。”
即便在廖小卒和队友们撤回广东之后,他和团队成员依旧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和荆州当地的医护人员合作,对患者后期的辅助治疗和康复进行跟踪。
在现场,沈梦终于见到了不再穿戴防护服的廖小卒,她说:“药物总是有停的时候,之后也看了心理咨询,慢慢地好起来,要不然真的是辜负大家的一片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