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阿姨是个“养生达人”,常常活跃于朋友圈,分享最近看到的养生文章。这不,前段时间她不知在哪看到一篇“养生小贴士”,说是睡前多喝水,能减少血栓的发生率,对心脑血管都好。这有何难?李阿姨照办了,每天睡觉前,都不忘灌下一大杯水。
一段时间过去,李阿姨的麻烦来了。每天清晨起来,李阿姨总觉得自己眼皮子水肿得厉害,常常要好一会才能消下去。
这还不算什么,更要命的是,她动不动给就觉得喉咙内有灼烧感,还会胸闷气短,感觉有东西在喉咙那里堵住了。身体这一连串的问题,可把李阿姨吓坏了,她平时也注重“养生”,怎么会突然出现那么多小毛病呢?
于是乎,医院就诊,经一番检查,所幸无大碍。医生给出的解决办法也特别简单,睡前别喝水,至少,别灌下这么一大杯水。
显而易见的是,这次李阿姨着实是被所谓的“养生小贴士”给坑惨了。细心的朋友或许也发现了,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不知情的老百姓常把一些“养生误区”,当成是津津乐道的“养生法则”,要想细细数来,那还真是多了去了。以下列出的四种养生误区,都是在老年人比较常见的,大家注意“避雷”啦!
误区一:保健品、中医食疗代替药物疗法。
保健品、食疗与药物的最基本区别,在于它们的“效力”不同。食品的性质最为温和,“效力”最差,也正因为它含药量低,才能被作为食物用于经常食用。
其次是保健品,它是食物中营养成分与药性成分的结合体,“效力”比食物更强一些,正确服用确实是可以起到好的效果。可它既然存在药性成分,那也就必然存在副作用,服用不当可能会得不偿失。药物的“效力”是最强的,能在短期内就改变生物代谢,所以它用来治病最为合适不过了。
这时有人可能就会说了,这是药三分*,既然是食物疗法,不也就意味着安全无*吗?其实不然,食疗使用的一般是“药食两用”的食物,其中治疗成分占的比例更大一些,无论称它作食物还是药物,只要这作用剂量到了一定数目,就有*性了,更何况食疗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才能看到效果,这本身就容易造成*性在体内累积。所以食疗安全无*这种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
我们中医所提倡的“杂合而治”食物疗法,是用于弥补和辅助其他疗法的不足,而不是用来代替药物功效,独行一派搞治疗的。
误区二:千金难买老来瘦,老人家就要瘦一点好。
“千金难买老来瘦”这句话,或许大家都有所耳闻。上了年纪的人,机体代谢速度下降,转眼间,脂肪赘肉都悄然攀上身体,“肥胖人群”成了他们的代名词。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都知道,肥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所以不少人开始减肥,似乎瘦才是健康的“王道”。
这有一些极端了,老人家肥胖固然不好,可消瘦的危害也不容小觑,像精神萎靡、抵抗力下降、畏寒、肌少症等不良症状,分分钟就找上门了。
多项研究结果表明,若以体重作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60岁以上老人体重与死亡率的曲线几乎为完整的“U”型。也就是说,老人家的体重维持在一个范围内,BMI值在18.6—24.9之间,死亡率是最低的,简单来说,正常或者微胖的老人是最健康的。
总结一下,控制体重的想法是好的,可一味追求老来瘦并不可取哦。
误区三:晨起万步走,活到九十九
先不说能不能走到上万步,首先这个运动量,就不是每一个老年人都合适的。老年人多多少少都伴有器官退化、肌肉萎缩,肺活量、耐力、体力这些肯定没办法与年轻时同日而语,所以不必追求所谓“万步走”,运动量应视自身情况而定,要不然伤到关节,或者导致心肺功能负担加重,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若有一定运动基础,体力较好的老人家,即使“万步走”也无可厚非;可若是其他人群,就要视情况调整运动量,且尽量选择像散步、太极、广场舞这种较为缓和的运动方式。
误区四:小酌怡情能养生
很多朋友也曾听说过,酒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心脏血管都好。这并没有得到科学界的承认,或许也可以理解成,这是卖酒商的骗局罢了。临床上的几乎所有的研究数据指向同一种结果:凡饮酒,必伤身。酒精早早地就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1类致癌物了,与香烟一样。香烟得到了众人的抵制,可相比之下,酒精还在打着养生的旗号四处坑蒙拐骗。
酒精,也就是乙醇,它本身无*,也不会使机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致癌。可它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可就是一种毫无争议的致癌物了。最明显的,像肝癌、胃癌、食管癌等这些疾病,很大一部分都与饮酒这一习惯息息相关。
养生专家周岱翰表示,养生不是一种特定的东西,不是照着别人的方式去吃什么、喝什么、做什么,它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与方式,这是生搬硬套也学不来的。
道家张至顺大师,离世时达岁高寿。他还在世时,不少人想争相向他学习长寿的养生秘诀,在某次采访中,张大师脸上的褶子皱皱的,微微笑到,哪有什么秘诀,我最大的法宝就是与世无争,天天笑嘻嘻。
所以说,对于年过七旬的老人家来说,最好的养生,莫过于保持好心情、维持好心态、锻炼好身体,规律作息、均衡饮食、定期体检,平时还需注意多补充各种维生素。如果真的患病了,去正确的对待,而不是自行采取食疗,听信偏方,最后掉进养生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