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管在什么时候,对“痰”之一字都是特别地敏感。个人认为这样是很正确的,因为“痰”不仅仅只是表现为咳吐出来的“脏东西”。而且,还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致病因素以及病理产物。
在中医理论中,将“痰”,分有形的痰和无形的痰。有形的痰,基本指的是咳出来的痰。而无形的痰,则是布散在我们的体内,以致病因素和病理产物的形式存在着。可以说哪里有痰的存在,基本哪里就会犯病。
第一个:痰浊阻滞于心脉
若是痰浊阻于心脉,我们就会明显地感受到胸闷以及心痛。一般来说,胸闷感往往要重于心痛感的。而且,症状还会在阴雨天的时候有所加重。与此同时还伴有口黏,多咳痰,身体倦怠、舌苔白腻或是白滑。如果这种状态长期持续,还容易导致我们舌苔发黄,也就是经常提及的黄腻苔,而这就是痰热的表现。
第二个:痰浊阻滞于脾胃
若是痰浊阻于脾胃,那么我们的脾胃之气就会升降失常。因此,就容易导致我们腹胀、恶心,便溏,舌苔白腻等。此外,可能有的人还会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胃里会感觉有水在晃动。而且,晃动的声音都能让自己听的地步。有的人还伴有肠鸣,肚子整天叫个不停。而这就是痰湿下注于肠间的表现。脾胃中焦被痰湿阻遏,清阳之气无法上升,于是就会转而向下,从而直接形成了腹泻的局面。
第三个:痰浊阻滞于血脉
若是血液中有了痰湿之邪,那么最典型的症候表现就是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加速形成,以及血栓、斑块的形成。到最后,就会发展成心梗或是脑梗。
因此,可以说体内的痰湿之邪几乎无处不到。在中医里有句话,就叫作“怪病治痰”。这也就是说,若是遇到一些奇怪的病症,而束手无策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先从痰论治。而痰浊在体内,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上述的三种形式,只是这其中的冰山一角罢了。因此,就会以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
痰要如何化?
当然,任何应对手段,我们都无法脱离本质。也就是说“辨证施治”是前提。当然,对于普通人而言,也就是简单的应对之法的。就比如说:
第一个:准备茯苓粉,粳米适量,山楂粉,白糖调味煮粥。这其中,茯苓能健脾利水,山楂则是可以消食降脂,将两者配合起来,就能有效地化痰浊。
第二个:就是用文火炒制薏苡仁,再以文火炒制橘皮,加入适量绿茶。煎煮取汁代茶就可以了。因为薏苡仁可以起到健脾利湿的效果,橘皮则能行气燥湿。将两者配合起来,能有效地达到健脾化湿之效。
当然就上述的两个方法而言,虽然看似简单,却能对痰湿阻遏胸阳所导致的胸闷、憋气、气短等症状都有一定的调治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