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
TUhjnbcbe - 2024/11/5 8:26:00
北京哪家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baidianfeng.39.net/index.html

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交流汇通,奇人异事甚多,如有疏漏差池,还望各位看官老爷不吝赐教。

桂枝芍药等量五,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寒此方功。

谈到中医药,就不得不说起《伤寒杂病论》,在先秦至两汉时期,《黄帝内经》所代表的中医理论体系开始逐渐成型,依据这个理论,人们明白了,怎么样会得病,表现出什么症状是得了什么病,怎么样才能不得病等等一系列发病机理和治病方法。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然而,具体该怎么治疗,该如何操作,《黄帝内经》所涉及并不多,而在《伤寒》之前的《刘草窗房》以及《五十二病方》大多为经验之谈,并没有理论依据,例如,某天某某人得了什么病,表现如何,吃了什么药之后好了,就记了下来,写在书里供后世参考。在这一时期的中药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直到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问世,中医药的理论与临床组方才真正结合到了一起,也可以理解为从暴力带值法演化到了使用公式的层次。后世医家依据这个理论大多分为经方派和时方派,经方派就是套公式,特点是药味少,剂量大,辩证准确的情况下疗效显著,时方派就是药味稍多,每味药剂量偏少,依据时令及个人体质做加减的成分多。

神农尝百草

现在临床其实原封不动用《伤寒》方的中医并不多,因为现代一般是患者等疾病发展到自己控制不了的程度才跑去找大夫,第一是疾病会逐渐演化变得复杂难治,二来疾病会逐渐从表相里转化,表证会逐渐转化为里证,三者,现在的患者往往在疾病初起或者还能忍受的时候,选择自己吃一些药,而这往往是在没有辩证的情况下靠一些经验来做的“治疗”,例如病毒性痢疾用广谱抗生素来治疗,风寒感冒用银翘散来治疗,有时候不但没效果,还可能会引起疾病的恶化。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伤寒论》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要是太阳病。按张仲景六经辨证理论,有太阳经证和腑证。首先太阳经分两种,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巡行位置如图

黄帝曰:脉行之逆顺,奈何?岐伯曰: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灵枢·顺逆肥瘦第三十八》

可见太阳经多行于背部,肩部,颈部,左腿及右臂还有小部分行于右侧面颊,所以,张仲景在伤寒论里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因此我们首先确定,太阳经证是一个表证,所以我们根据病机以及治法原则“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以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伤寒论》

在太阳病的总纲下,又有两个分支,根据其是否自汗为依据,又分为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我们这里主要论述太阳中风证。在这里先留两个疑问,学过中医的都该明白,按照中医治疗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里的病人已经在出汗了,我们为什么还要令其发汗?此外,根据内经“体弱燔炭,汗出而散”现在明明在流汗,为什么患者还会感觉发热呢?

帝曰:法阴阳奈何?岐伯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首先,太阳中风的中风和平时所说的中风不是一回事,西医的中风主要是脑部血管疾病,脑血栓,脑溢血之类的。因为太阳病是人体伤于风寒所致,故有伤寒和中风两种,伤寒者寒邪为主,中风者风邪为主,因为太阳经巡行与人体背部,而风邪善行数变,常以贼风名之,故伤人有如暗箭矢石,令人防不胜防,所以叫中风证。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素问·风论》

首先我们看到,中风证的主导因素是风,而风性开泄,易袭阳位,而在人体,腹为阴,背为阳,因为老祖宗面朝黄土背朝天,故背得阳而腹得阴,背常热而腹常寒。所以人体一感受风邪,往往是腠理就被打开了,就会不自主的出汗。这与感受寒邪刚好相反,因为寒性凝滞,所以腠理闭塞,不出汗。人体主管腠理的是肺卫之气。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灵枢·本藏》

麻黄

外气入侵就好比攻城,寒邪来到城墙下,大声叫板,卫气一看,情况不好所以就把城门关住了,虽然敌人进不来,自己也出不去,本来该宣的肺气不宣,该降的不降,所以咳嗽,所以发烧,但是无汗。这时候只要请一位大将,率一队精兵杀出城去,打退敌人就好。所以治疗太阳伤寒证的第一首选用药是麻黄,麻黄“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是发汗解表之峻剂,但是光有韩信还不行,后面还需要一个人做好缓慢的推进,以及粮草的运输,防止前方战事后继无力,这一位张良,萧何之药就是桂枝。

牡桂,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神农本草经》

桂枝

桂枝主要作用是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发汗解肌第一是为了能够布下防线,防止寒邪侵入,第二是能够帮助麻黄从更内部祛除寒邪,而温通经脉可以理解为运送粮草以及打通道路。

说完了寒邪,顺便引出了桂枝,那么接下来我们看一下风邪。风邪不像寒邪那么老实,在城门下摆好阵势,准备强攻。风邪比较“贼”,他先勾引守城的将士,等守城的将士忍不住了,策马誓要杀的风邪落花流水,一溜烟追出几十里开外之时,风邪绕了回来,偷偷翻进城,把城门打开了。这时候,城里的百姓一股脑的都往外跑,这时候风邪再去偷袭首都。

所以,太阳中风证会有出汗但是身反而热的情况,因为外邪不但没解,反而入里了,这时候风邪往上走,就容易导致头痛,或者伤及肺。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病及于肺。伤及肺,就容易引起人体水液代谢失调以及气机不降,则胃气不降,或痰或呕。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张仲景

那么,知道病因了,我们就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让风邪出去,这时候相对于寒邪,风邪已经把城门打开而且已经入里了,所以不能在用麻黄开腠理的药了,所以用桂枝,以解肌发表,温通卫阳,一边和风邪打巷战,一边把跑的老远的卫气叫回来。所以汗出反而用桂枝,是为了祛除风邪,邪不去则汗不止。

光用桂枝还不行,腠理开着,汗出不止,所以用白芍,第一,用其酸味起收敛固涩之用,把大门关上,把往外跑的营气,水液叫回来,第二,用其甘味以和肺胃之气,以缓肺胃之急。第三,还有苦泻营热之意。

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酸以收之,甘以缓之,故酸甘相合,用补阴血。收逆气而除肺燥。又云:芍药之酸,敛津液而益营血,收阴气而泄邪热。——《伤寒明理论》

芍药花

桂枝汤的主要药对便是桂枝和芍药,其次,有没有一味药既能入脾胃止呕,又能宣发解表,还能温通经脉呢?有,姜。

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神农本草经》

生姜

既然生姜这么好,为什么不用生姜作君药呢?因为生姜温中发汗力量不及桂枝,而且不解肌,又是辛热之品,所以不用其做君药,但是因为它有很好的治疗兼证作用,因此用量酌情加大。

因为营气不固,汗出则伤阴,又因为汗为心液,所以汗大出则伤心,所以需要一味药补脾生津,顺便补益心阴,有吗?有,大枣。

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肋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神农本草经》

大枣

最后,需要一味药,能够和所有药做和事佬,能够使这些药一起合作,一起发力最好还能治疗兼证的药物,有吗?有,甘草。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神农本草经》

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神农本草经集注》

甘草

综上,就组成了治疗太阳中风证的名方,桂枝汤。汉代一两约合今13.7g~15.6g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伤寒论》

在桂枝汤中有也许多很著名的经典药对:

桂枝配白芍,调和营卫白芍配大枣,益阴敛营桂枝配生姜,解肌发表温中和胃生姜配大枣,通过调和脾胃以调和营卫白芍配大枣甘草,和中缓急,酸甘化阴益营桂枝配生姜甘草,温中止呕,辛甘化阳固表

于是这样一收一散,一发一补,标本兼治,邪正兼顾的经典药方便理所应当被称为群方之首。对于如何服药张仲景也做了详细论述。

右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浆浆,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伤寒论》

喝热小米粥是为了助桂枝温通之力,助生姜和胃之力,助大枣滋阴之力,温覆也是为了助药力,以鼓邪外出,防邪复入,待微汗出,则病去。后世也将这一方子所主治的病症成为桂枝汤证,即见是证,用是方。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伤寒论》

此外关于次方还有一系列不同的加减。千年以来不可胜数。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支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伤寒论》

此外,传说桂枝汤是商朝伊尹所制,后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

伊尹是中国最早的烹饪大师。他提出,美味之品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浓,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肺(腻)”,而桂枝汤就是用辛香调味料创制的。其中的桂、姜、枣至今仍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故桂枝汤也被称作厨下之品,也可以说是中医食疗的鼻祖了。

所以桂枝汤配药方法也与烹饪调味有相通之处,后来,张仲景也在桂枝汤的组成上另加了一味更通俗的食物——饴糖,组成了治疗脾胃虚寒,脘腹拘急疼痛的名方——小建中汤。

如果喜欢本篇文章,欢迎在下方评论点赞,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动力。

1
查看完整版本: 伤寒第一方桂枝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