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解读检验项目:患者准备、护士采样、检验操作、医生解读。准确的报告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项目名称:
凝血功能(PT、INR、FIB、APTT、TT)、
纤溶检测(DD、FDP、3P)
抗凝血功能(AT-Ⅲ)
一、患者准备:
受检者的状态,如被测者生理变化、饮食改变、环境因素、服用药物等引起变化,在采集标本时若未注意到这些因素也会对结果做出错误的判断。例如剧烈运动和月经期纤溶活性增高,高脂肪食物造成血脂升高抑制纤溶活性,吸烟可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饮酒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性。
二、护士采样:
1、采集者准备:采血前首先要确认患者的身份,并在容器上注明患者的姓名、性别和病历号,对于多次重复测定某些项目的患者最好在同一条件下采血,如患者处于静止状态的早晨或早餐前。准备消*用具,止血带,真空采血管兰色()正确粘贴条码。
2、采集方法:采集静脉血,严格按照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凝血检验标本应取第二管血,防止组织液干扰检测。
3、采集量:根据患者的红细胞压积确定。
当红细胞压积在0.22~0.55之间的患者采集量为静脉血2.7ml;
当红细胞压积低于0.22或高于0.55时均应重新调整抗凝剂的用量和采集量,异常压积的血标本使用抗凝剂的量按如下公式计算:抗凝剂用量=0.×血量(ml)×(-患者Hct),此时请与检验科联系确定采集量,并到门诊楼一层检验科领取相应的抗凝剂管。
4、采集后保存及运输:止凝血检验标本最好在温室下运送。因为低温会损伤血小板、活化因子Ⅶ和因子Ⅺ,使PT和APTT结果缩短。
三、注意事项:
1、使用真空采血管(),严格按照1:9比例混合均匀。
2、采血要一针见血,避免淤血和出气泡。
3、注意患者用药情况,抗凝类药物如华法令、肝素会对凝血指标有影响;溶血、脂血对结果有影响。
4、采血时不能反复穿刺,止血带束臂时间不能过长,采血后立即与抗凝剂混匀。
四、医生解读:
1、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散射比浊法)
项目
30-50岁
51-60岁
61-70岁
71-80岁
80岁
PT(s)
10.1~12.1
10.1~12.6
10.2~12.3
10.3~12.2
10.4~12.7
INR
0.8~1.1
异常标准:PT测定值大于正常5秒以上为异常。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待测血浆PT与正常参比血浆PT比值的ISI次方,其中ISI为国际敏感度指数。口服抗凝剂后,中国人INR以2.0~3.0为宜。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因子II、V、VII、X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症等。
PT缩短:见于先天性V因子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病等。
监控:用于香豆素等口服抗凝药的监控。
2、纤维蛋白原(FIB)检测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散射比浊法)
项目
30-50岁
51-60岁
61-70岁
71-80岁
80岁
FIB(g/L)
2.8~5.93
2.7~5.3
2.79~5.08
3.0~5.47
2.9~5.54
纤维蛋白原增高:见于感染(如急性传染病、急性肾炎和尿*症等),和无菌性炎症(如肾病综合症、风湿热、恶性肿瘤等),外科手术、放射治疗、月经期及妊娠期等。
纤维蛋白原降低:原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的病例极少,其血液凝血缓慢或只有部分凝固。继发性纤维蛋白原减少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等,也见于降纤药治疗(如抗栓酶、去纤酶)和溶血栓治疗(UK、t-PA)。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测定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散射比浊法)
项目
30-50岁
51-60岁
61-70岁
71-80岁
80岁
ATPP(s)
28.5~38.9
26.6~39.0
28.1~40.1
27.4~41.8
25.2~37.1
APTT延长:因子VIII、IX、XI和VII血浆水平减低;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V、因子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疸等;纤溶活性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亢进及循环血液中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狼疮抗凝物质。
APTT缩短:见于因子VII、V活性增加,以及高凝状态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高凝期;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肺梗死等。
4、凝血酶时间(TT)测定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散射比浊法)12~16s
TT延长:受检者TT超过正常对照3s以上为延长。延长见于肝素增多或类肝素抗凝物质存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以及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增多如DIC,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存在异常纤维蛋白原等。
TT缩短:常见于异常巨球蛋白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等。血样本中有微小凝块或存在钙离子时也会使TT缩短。
监测作用:TT检测也可作为溶栓和抗凝治疗的疗效监测指标,尤其用于监测肝素治疗时体内的凝血功能状况。
5、D-二聚体测定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免疫比浊法)
项目
30-50岁
51-60岁
61-70岁
71-80岁
80岁
DD(ng/ml)
16~
17~
33~
37~
45~
诊断指标:D-二聚体是目前国内最好的诊断静脉血栓、溶栓监测及DIC的指标。
D-二聚体升高:继发性纤溶症D-二聚体增高,包括DIC、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后、重症肝炎、肺栓塞、妊娠、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糖尿病、深静脉血栓形成、肾病综合症等。
鉴别原发与继发纤溶:原发性纤溶症D-二聚体不增高,如陈旧性血栓形成。
6、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测定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浊度测定法)0.0~5.0mg/L
反映纤溶活性:FDP的测定是反映纤溶活性增高的敏感指标。
FDP升高:原发性及继发纤溶亢进时,FDP含量均可明显升高。如高凝状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肺栓塞、器官移植的排异反应、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恶性肿瘤,心、肝、肾疾病及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等所致的继发性纤溶亢进时,FDP含量升高。
血液及尿液中FDP同时升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尿*症、肾病综合症、妊娠*血症、泌尿系统感染和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等。
组合检测:D-二聚体和FDP组合检测用于诊断的临床意义如下表:
?
FDP
D-二聚体
意义
正常
正常
表示纤溶活性正常,临床的出血症状可能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症无关
阳性
阴性
理论上见于原发性纤溶
阴性
阳性
理论上只见于纤维蛋白被降解,即继发性纤溶,而纤维蛋白原未被降解
阳性
阳性
表示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同时被降解,见于继发性纤溶,如DIC和溶栓治疗
7、抗凝血酶III测定的参考范围与临床意义:
(方法:发色底物显色法)80~%
AT-Ⅲ活性减低见于:
①先天性AT缺陷
②获得性AT缺乏:见于肝脏疾病、肾病综合征、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败血症、DIC、应用肝素、使用天冬酰胺酶抑制剂治疗、口服避孕药、易栓症、大面积灼伤及手术后等。
AT-Ⅲ活性增高:见于血友病、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的急性期以及口服抗凝药物、使用*体酮药物治疗过程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