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51岁,因反复胸闷不适3月余入院,患者3月前即出现胸闷不适,近期加重,活动后明显,自诉行走30米左右即出现胸闷不适,休息后好转,平素平卧亦胸闷不适。
冠脉CTA提示:
左下肺动脉栓塞(红色箭头所指处)
双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右下肢DVT
肺动脉造影见左下肺动脉充盈缺损(肺栓塞):红色箭头处为血栓
下腔静脉滤器置入+肺动脉抽栓术后血栓消失
治疗后复查肺动脉主动脉CTA如下:
红色箭头处原来血栓消失不见
术后患者康复出院,胸闷症状完全消失,活动不受限。
大部分慢性肺栓塞性疾病患者既往无明确的血栓栓塞病史或深静脉血栓病史,少部分病人可能由急性肺栓塞演变而来。病因是急性肺栓塞后栓子遗留还是局部血栓形成或二者互为因果,目前尚无定论。从实验和病理观察,急性肺栓塞后第1周,由于自溶和脱落血栓的收缩,60%以上病人肺动脉部分血流可通过栓塞部位,不能溶解的栓子将造成永久性肺动脉栓塞,加之小的肺栓塞反复发生,最终导致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其他不能通过正常溶解机制溶解的栓子包括已经机化的脱落血栓、脂肪栓塞或肿瘤栓子,较少见的还有长期中心静脉置管和心内膜起搏电极的附壁血栓造成肺栓塞。Rich等通过实验和临床观察提出慢性肺栓塞发病的另一学说,他们认为,慢性肺栓塞的发病是因急性肺栓塞改变了肺血管内皮的功能和结构,导致肺小动脉血管内血栓形成并逐渐向近侧延伸而成为近侧肺动脉内血栓,最终形成肺动脉高压。此学说可以解释无肺栓塞反复发生病史的病人在一次急性肺栓塞后多年逐渐发展为慢性肺栓塞病变的事实。因此,对于慢性肺栓塞病人,越来越多地倾向于早期手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慢性肺栓塞的药物治疗主要是抗凝治疗,抗凝的目的是预防将来血栓事件再发生,限制形成的血栓发展。血管扩张药物和强心药物治疗只能短时间改善症状,不能改变预后,其主要原因是肺血管梗阻没有解除,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已经确诊的慢性肺栓塞病人,由于肺动脉高压的可逆性,可以首选肺动脉内膜切除手术。已确诊的慢性肺栓塞病人,有严重呼吸功能不全、低氧血症、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功能减退,并且心功能(NYHA)分级在III~IV级者可行肺动脉内膜血栓切除。通过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预防和改善由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右室损害,消除肺血管不灌注造成的生理性死腔而改善呼吸功能,防止在仍然开通的血管中继发性改变的发生,预防心肺功能进一步恶化或阻塞的逆向扩展。对于严重右心衰竭和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患者则不宜手术。
专家介绍:
耿玉六,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医疗系,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皖北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安徽省心胸及血管外科学组委员。安徽省微创胸外科常务委员,宿州市胸心血管外科副主任委员,皖北总院肺癌及肺结节多学科会诊中心专家组组长。曾多次在北京、医院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30余年,对胸心血管外科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经验。在本地区率先开展了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如:房缺修补术、室缺修补术、F4根治术、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及双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普胸方面如全肺切除术,肺叶袖式切除术+肺动脉成形术。中上段食管癌根治术,胸腺肿瘤根治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等。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曾获得淮北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医学论文数篇。
王腾飞副主任医师年毕业于蚌埠医学院,目前为胸心血管外科行*副主任,医院“肺小结节诊疗中心及肺癌诊疗中心”秘书,毕业后一直从事胸心血管外科工作,年在医院进修胸部微创手术,年在苏州大学附属二院进修血管外科技术,医院进修肺小结节定位/穿刺以及纤维气管镜,擅长:胸外科:胸外伤的救治,特别是胸腔镜辅助肋骨骨折内固定术,微创肺部手术(肺大泡/肺癌),食管手术(食管癌/食管良性病变),纵隔手术(胸腺瘤/畸胎瘤),手汗症以及漏斗胸的治疗等等;血管外科:下肢静脉曲张,髂静脉狭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后遗综合征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等。年获得安徽省“爱惜龙”腔镜肺叶手术视频比赛皖北赛区一等奖,省内三等奖。年获得安徽省“江淮论道”腔镜肺叶切除技术比赛三等奖。年获得安徽省“江淮论道”腔镜肺叶切除技术比赛优胜奖。
秦大磊主治医师,医学学士学位,毕业于蚌埠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于心胸血管外科,安徽省血管外科青年委员,目前为心胸血管外科教学秘书,曾在医院血管外科进修,年在安徽省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视频比赛获得三等奖,年在安徽省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视频比赛获得二等奖,对于心胸血管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如胸外伤肋骨骨折,肺癌,食道癌,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闭塞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有一定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