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发生以来,有关CT影像特征在新冠肺炎诊断中的价值之争从未消停。CT影像到底在新冠肺炎的诊断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客观看待其价值?
历时数周,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委、医院副院长、伦琴医疗核心专家王培*教授牵头制定的《新型冠状病*肺炎影像检查诊断与感染控制指导意见》正式出炉,并登载在最新一期的《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上,代表了上海和全国放射学领域的专家共识。
新型冠状病*肺炎与非病*感染肺炎的鉴别
诊断要点↓
病*性肺炎鉴别诊断要点↓
胸部CT检查后综合诊断流程↓
此次发布的“指导意见”包含以下亮点:
明确鉴别诊断
规范报告书写
厘清肺部病理演变特点
提出“CT和症状不同步”及应对方法
客观讨论影像学价值
提出CT在出院评判中的价值
多位伦琴医疗核心专家参与了该“指导意见”的编写制定,包括:
冯晓源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名誉主委、医院终身教授、伦琴医疗董事长)、金征宇教授(中华放射学会现任主委、医院放射科主任)、刘士远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候任主委、海*医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科主任)、卢光明教授(中华放射学会副主委、中国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王培*教授(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医院副院长)、陈克敏教授(上海市放射诊断质控中心主任)、李克教授(医院东院放射科主任、医院放射科主任)、施裕新教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医院南院副院长)、萧毅教授(海*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影像医学科副主任)等。(排名不分先后)
原文如下↓
新型冠状病*肺炎影像检查诊断与感染控制指导意见
指导:谭鸣1冯晓源1
主审:刘士远5金征宇5卢光明5陈克敏3
执笔人员:萧毅2,3朱巍2
通信作者:王培*1,2,5朱文珍4李克2,3施裕新2
新型冠状病*肺炎(COVID-19)是以肺部炎症性病变为主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是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确诊需进行病*核酸检测、基因测序或血清新型冠状病*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有临床表现而病*核酸检测阴性或血清新型冠状病*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检测正常者需密切观察。胸部影像学检查可以采用X线摄片和CT检查,而CT检查尤为重要,在疾病诊断、病情评估、治疗后随访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该病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可以分为早期、进展期、重症期和吸收期。典型表现为多发斑片状的胸膜下磨玻璃密度影或实变影,可见增粗的血管穿行、支气管充气征及小叶间隔增厚,胸腔积液和淋巴结肿大少见。该病需要与多种感染性疾病以及非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影像科在检查诊断过程中要严格做好感染防控和辐射防护。
新型冠状病*肺炎;数字X线摄影;CT;肺炎;感染控制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6:E1-19
作者单位:
1上海市医学会
2上海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3上海市放射诊断质量控制中心
4湖北省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5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质量控制与安全工作专业委员会
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