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检验季语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
TUhjnbcbe - 2021/1/14 5:04:00

曾经有一急诊患者在接受术前实验室检查时,凝血检查结果为PT、APTT延长,怀疑患者出现DIC,在检验科的建议下,该患者做DIC系列的检查,结果为阳性,而该患者并未表现明显的DIC症状。如果患者没有做凝血检查,而直接手术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凝血功能检查能够发现很多诸如此类的问题,为临床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争取了更多的时间。凝血系列检测是对患者凝血功能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室检查,能够在术前发现患者凝血功能异常,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也就是说,患者住院做手术前,医生总会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4项检查,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目的是在术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无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备,防止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凝血四项+D医院血液检查项目之一,归属于血栓性疾病检查。为手术前必查项目、血栓前检查项目及监控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

注:由于检测方法或试剂不同,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别,医院报告单参考值为准。

1凝血酶原时间

1、正常参考值:

9.6-15秒。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活动度:60-%

凝血酶原时间的报告方式;即报告被检标本的凝血酶原时间(秒)也同时报告正常对照的结果(秒)并用凝血酶原比值报告之待检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

2、临床应用:

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

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

3、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其中INR常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

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及纤维蛋白原缺乏,后天凝血因子缺乏主要见于维生素K缺乏、严重的肝脏疾病、纤溶亢进、DIC、口服抗凝剂等;

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等;

2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1、正常参考值:

0.8-1.1。

2、临床应用:

INR是病人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同一份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PT值结果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来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围如下:临床适应证INR允许范围预防静脉血栓形成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

临床意义同凝血酶原时间。

3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1、正常参考值:

26.8-42秒,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

2、临床应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

3、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系统状况,常用于监测肝素用量。

增高见于血浆因子Ⅷ、因子Ⅸ和因子XI水平减低:如血友病A、血友病B及因子XI缺乏症;

降低见于高凝状态:如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情况。

4纤维蛋白原(FIB)

1、正常参考值:

1.75-4.8g/L。

2、临床应用:

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其值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3、临床意义:

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见于急性心肌梗死。

减低:见于DIC、消耗性低凝溶解期、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肝硬化;

提示: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

5凝血酶时间测定(TT)

1、正常参考值:

16-26.1秒,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

2、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纤维蛋白原转为纤维蛋白的时间。

增高:见于DIC纤溶亢进期,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血红蛋白血症,血中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s)增高;

降低:临床意义不大,多见于血标本有微小凝块或钙离子存在时。

6D-二聚体测定

1、正常参考值:

ug/l

2、临床应用: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D-二聚体来源于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凝块。

当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其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交联纤维蛋白形成各种FDP碎片。由于r链的交联,便产生了包含r链相连的2个D片段,即D-二聚体

3、临床意义:

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可作为体内高凝状态和纤溶亢进的标志。

(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D-二聚体测定是诊断DIC的特异性试验之一,若D-二聚体的含量0.5mg/L,对DIC高危患者具有极高的预报价值。(2)溶栓治疗的监测在溶栓药物的作用下,血栓被迅速溶解,血浆中D-二聚体明显增高。因此,在溶栓过程中用药前、中、后动态检测D-二聚体浓度变化对监测溶栓药物的效果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D-二聚体,本身就是反映一个血液凝集状态的指标。所以好多情况都可能出现,例如:手术后,妊娠,外伤,肿瘤等等,所以其只能是一个指标,敏感性很强,特异性不强。

下面3张化验单,你们看出什么意义了吗?欢迎来稿讨论咯

检验季医学路上与你相伴
1
查看完整版本: 检验季语凝血功能全套化验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