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教授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
亚洲临床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
CSCO抗白血病联盟主委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分会副会长
CSCO抗淋巴瘤联盟前任主席
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CIT)是指化疗药物对骨髓,尤指对骨髓中的巨核细胞产生的抑制作用,导致外周血小板减少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马*教授指出,随着临床治疗手段的增多,不仅仅化疗会造成血小板减少,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手段也会造成血小板减少,在临床诊疗中需多方面注意。
CIT的潜在风险CIT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从而使化疗减量、延期或终止,最终影响化疗疗效甚至造成相关死亡。
一项研究对例患者,血小板50×/L的个化疗周期进行分析显示,随着血小板降低,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当血小板20×/L时,出血发生率加倍,当血小板10×/L时再次增加。
相关研究显示,22%的化疗周期由于出血而不得不推迟或减少剂量,30%的化疗周期由于血小板减少症推迟或减少剂量(n=,化疗周期个)。在影响化疗进程的因素中,血小板减少以及合并其他因素占比高达87%。
血小板减少是白血病化疗所致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后常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引起贫血、感染、出血等临床症状,95%以上白血病患者化疗后易发生3-4级血小板减少症。一项纳入例接受第一阶段诱导化疗的AML患者的研究中,例(58.4%)患者发生了出血,3-4级出血发生率为13%,在为期天的观察期内,患者出血总天数为天。
血小板减少为主因导致的颅内出血(ICH)是急性白血病患者的第一死因(如下图),ICH的危险性随血小板的增加而减少,血小板每增加1×/L,急性白血病患者ICH危险性下降0.8%。
另外,血小板计数(PLT)越低,患者后续完全缓解率越低。一项研究纳入了85例处于化疗第一阶段的AML或MDS患者,评估了影响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与PLT≥30×/L的患者相比,PLT30×/L的患者达到CR的比例更低,较高的血小板计数与较高CR发生率独立相关(p=0.)。
种种研究数据表明,CIT的发生伴随多种潜在风险,特别是增加出血风险,从而导致化疗减量、延迟甚至终止,严重影响患者治疗进程,应在临床中引起高度重视。
CIT的常见治疗方法和研究进展CIT治疗的目标是:促进血小板恢复,缩短CIT持续时间,确保化疗足量足疗程完成,不增加新的安全问题。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为直接补充血小板和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和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是目前疗效较好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对于预防性输注血小板,国内外输注阈值标准有较大差异。我国卫生部令第85号《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中预防性血小板输注指征为PLT20×/L,而AABB指南中提到PLT>10×/L时输注证据不充分。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需要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血小板输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可降低出血风险,但输注风险(过敏反应、病*感染等)也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