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上升,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胆囊疾病、骨关节退行性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疾病等
WHO将BMI≥25kg/m2定义为超重,而BMI≥30kg/m2定义为肥胖。在中国,临界值为24和28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S),是描述心血管疾病数个危险因子聚集的现象,包括:肥胖、血脂代谢异常、血糖升高或胰岛素抵抗及高血压
病态肥胖患者呼吸系统表现主要是:
1.肺活量减少、补呼气量减少、胸廓扩张受限、呼吸肌力量较差
2.对缺氧耐受低,静息下氧耗较大
3.部分患者存在肺动脉高压、肺栓塞
4.哮喘的比例较高
病态肥胖患者心血管系统改变主要表现在:
1.多合并中度~重度高血压,左心肥大
2.多合并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
3.绝对血容量增加
病态肥胖患者其他改变主要表现在:
1.易并发糖尿病
2.易发生反流误吸
3.血液高凝状态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是指7小时/每晚的睡眠中,呼吸暂停每次发作>10秒,呼吸暂停反复发作>30次,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SAS的一种最常见类型,它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
成人咽腔前壁和侧壁没有骨性组织支撑,仅靠咽腔壁上的肌肉张力保持其开放。睡眠时由于肌肉松弛,舌后坠,可不同程度地使咽腔变窄。如果咽腔显著变窄,则吸气时因气流迅速通过悬雍垂、舌根和会厌,而产生鼾声和低通气状态经口、鼻气流少于清醒时的50%以上并持续10秒以上时。当咽腔壁肌肉完全失去张力时,咽腔塌陷,舌完全后坠,形成上呼吸道完全梗阻,出现虽用力通气、但无气流通过、无声音的窒息状态。
睡眠结构的紊乱和反复发生的憋醒可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白天困倦嗜睡,晨起头痛,记忆力减退,个性和认知改变。睡眠时反复出现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肺动脉高压、肺心病、高血压(晨起高血压、晚上临睡前血压较低,单纯的抗高血压药物疗效差,血压波动大)
病态肥胖患者围术期管理
1.OSA可能引起喉镜插管困难以及面罩通气困难,术前常规进行困难插管的评估
2.了解患者有无夜间打鼾、呼吸暂停、睡眠中觉醒以及日间嗜睡等病史 以明确患者是否伴有OSAS及其严重程度
对于高危患者,推荐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
3.仰卧位呼吸状况、肺功能检查、动脉血气检查以及屏气试验等
4.常规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检查评估心血管状况
5.常规询问患者入院前6个月内及住院期间的用药史,尤其是否服用减重药物以及采用过的减重治疗措施等
6.OSA患者对催眠药的呼吸抑制作用和阿片类药物的呼吸道肌肉张力影响作用都更加敏感,术前可适量给与镇静药,一般不给予麻醉镇痛药,根据情况抗酸,抗凝(预防术后血栓)
7.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besityhypoventilationsyndrome,OHS)。在不存在明显的阻塞性肺疾病的情况下出现持续的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可以诊断本病。
8.肥胖患者在日间的慢性低氧血症对于提示肺动脉高压和肺源性心脏病的意义重大。测定吸空气时的脉搏氧饱和度是判断慢性低氧血症的一种无创而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对平卧位和直立位的数值进行比较。如果平卧位的氧饱和度低于96%,则提示应该进行更多的心肺检查
病态肥胖患者术前用药包括:
1.抗焦虑药(咪达唑仑小剂量滴定)
2.镇痛药(酌情慎用)
3.抗胆碱能药物
4.H2受体阻断药以及预防吸入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药物等
病态肥胖是患者术后早期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DVT的发生是其主要原因。因而国外众多的学者都建议患者术前即应开始行适当的抗凝治疗。一般术前开始肝素IU皮下注射,每12h重复给药至患者能活动自如,可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如术后要放置硬膜外导管,则此方法受限)
诱导与维持
推荐给药为丙泊酚,罗库溴铵,舒芬太尼按理想体重给药,诱导
七氟烷和瑞芬按理想体重给药,维持
①病态肥胖患者对平卧位的耐受力极差。因此,从患者入室开始直到术后气管拔管后,应尽量避免将患者置于完全的平卧位
②所有行减重手术的患者均应做好困难气道的充分准备,包括纤支镜引导插管、喉罩通气、气管-食管联合通气导管、双人手法通气以及有紧急气道处理的外科医师在场等。
③对高度怀疑插管困难的患者,采用清醒插管还是快速诱导插管应取决于术前对气道的充分评估以及麻醉医师的技术和经验。大多数病态肥胖患者采用快速诱导、直接喉镜明视插管多无问题,而面罩手法通气时常感到较为困难。多数需要双人通气
④术前长时间的禁食,加上患者循环代偿能力相对不足,在麻醉诱导期发生较严重低血压的几率较正常体重者高。患者入室后快速输注约(10~15)ml/kgIBW的液体可明显减少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为维持循环的稳定
⑤肥胖患者的通气管理中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