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血栓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院士领衔呼吸医学心血管病癌症三大国
TUhjnbcbe - 2022/9/8 18:16:00
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m.39.net/pf/a_7805810.html

根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设置标准,经过严格遴选,国家卫生健康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以广州医院为主体设置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广东),共同构成国家呼吸医学中心。7月26日,医院为主体设置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自年开始,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十三五”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启动国家医学中心规划设置工作。国家医学中心定位于,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医院管理等方面,代表全国顶尖水平、发挥牵头作用,在国际上形成竞争力。引领全国医学技术发展方向,为国家*策制定提供支持,带动全国医疗、预防和保健服务水平提升。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成为我国规划设置的第7个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中心基本情况及未来规划,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癌症中心相关负责人则分享了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思考,当天的成立大会成为了一场以“国家医学中心发展”为主题的高质量研讨会。

打造技术和*策支撑平台

王辰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高海鹏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医院副院长

曹彬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医院副院长

新冠肺炎疫情远未结束。在疫情防控中,呼吸学科的特殊专业价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患者救治过程中,呼吸与危重症医学(PCCM)专业力量发挥了至为重要的作用。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是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得到初步控制后,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说明国家意识到在呼吸道传染病防治中,呼吸学科的特殊专业性作用,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呼吸疾病防治工作的重视。打铁还需自身硬,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要加强在学科、科研、管理、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建设发展,真正成为国家呼吸健康事业发展先进的思想源、强劲的动力源。

●在内涵建设方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要建设成为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应急与救治中心、呼吸系统疾病疑难病症临床诊疗中心、国家级呼吸疾病临床研究中心、国家呼吸疾病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科人才培养中心、呼吸学科相关卫生*策制定与学科辐射推广中心。中心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呼吸医学中心,引领呼吸学科发展,成为国内外呼吸疾病诊治的“善所”。

●在公共卫生方面,建设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控体系。针对重要突发呼吸道传染病,加大技术、人才和设备储备;开展疾病病原谱、发生发展机制和临床特点研究。建立早期预警、应急救治和预防控制等新策略和新技术,开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快速诊断试剂并进行技术推广。研发收治与转运、留观与隔离、防护与救护等关键设备,制定新发突发呼吸道传染病防治指南、标准和共识。

●在临床诊疗方面,要提高呼吸疑难病症诊治能力。建立规范诊治平台和疑难病会诊中心,建立科学规范的呼吸危重症转运体系,建立救治网络,提高危重症救治医疗辐射能力。建立呼吸系统感染疾病精准医学中心,开发并临床应用病原诊断新方法。对于慢性气道疾病,提供个体化诊疗,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建立肺小结节综合诊治体系,人工智能辅助精准鉴别;开展质子治疗、外科手术、内科化疗等肺癌综合治疗。建立规范的呼吸康复体系,促进呼吸危重症患者、慢阻肺患者康复。提升呼吸睡眠疾病诊疗、呼吸介入、肺移植技术能力。

建立呼吸疾病三级预防体系,开展疾病预防与早诊早治。依托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推动控烟与呼吸疾病预防管理。依托国家呼吸临床研究中心、呼吸专科联合体,进行体检人群的肺功能筛查。依托现有呼吸疾病研究项目或相关平台,开展肺癌早期筛查,促进肺癌早期发现和诊断治疗。针对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牵头VTE临床管理、医疗质控、协同研究体系建设。针对重点呼吸疾病流行状况进行动态监测,为呼吸疾病整体防控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在人才培养方面,建设专培、专修、单修相结合的PCCM专科医师培训体系。通过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培养PCCM专科医师“种子选手”;将专科规范化进修作为PCCM专培的重要补充和过渡,满足近中期的临床人才需求;同时,针对PCCM学科中单个领域或单项技术,如肺功能、呼吸治疗、介入呼吸病学、呼吸或内科ICU等,进行规范化培训。

●在科研方面,要制定国家级呼吸临床研究质量管理平台和技术标准,成为该领域临床研究设计和质量管理、伦理学评价和管理、数据管理、样本资源库管理的国家级平台。

●在学科辐射推广方面,着力推进PCCM科室规范化建设、呼吸专科联合体建设。同质化提升PCCM科室发展水平,依照科室核心能力要求制定系列标准、开展科室建设、实施动态评估。联手全科医学、家庭医学、全科医师等,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防诊治体系与能力建设。医教研协同,推进呼吸专科联合体建设,在推动疾病领域分级诊疗、医疗质控的同时,基于标准化临床数据的汇聚,开展大数据分析研究。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还将探索科学、高效的学科管理模式。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学科后备人才遴选机制,完善青年人才评价激励措施,破除论资排辈等陈旧观念。运用DRGs、单病种管理等质量管理工具,实现呼吸疾病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和高效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强呼吸慢病管理;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构建临床决策辅助系统。

概而言之,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要切实履行好两大职能:一是在学术技术和业务方面,推动呼吸病学与呼吸学科的发展,使国家能够科学地有效防治呼吸疾病;基于我国临床研究数据,制定相关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标准、规范和指南。二是在卫生管理*策方面,基于对疾病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国情、卫生经济学考量,为国家制定呼吸疾病防治的卫生*策提供专业建议。

培养四项核心关键能力

胡盛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

我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医疗资源快速积累,医院层出不穷。然而,虽然医疗规模已达到国际一流,但我国的医学研究水平与国际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在我国疾病临床诊疗和研究的客观自我审视中,有四方面问题较为突出。一是疾病防控能力亟待提高,常见发病危险因素控制能力仍需加强,尤其是在六大慢病的防控方面。二是原创性技术、方法、产品、产出不足。三是新药、新技术治疗效率缺乏客观评价依据。四是成熟技术转化推广不足,各地医疗水平参差不齐。

国家医学中心的设立对于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近些年的建设与发展情况,我们认为,国家医学中心应以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导向,着力提升引领与创新、学科辐射、创新研究转化、人才产出等四大能力。

对于国家医学中心来说,医疗规模和医疗品质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技术上的创新引领是衡量一个国家医学中心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这要求其各项医疗指标均应排在前列,成为行业的榜样。

在学科辐射能力方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三个层面发挥了全国性的辐射作用。

第一是在区域性医疗中心层面,中心在云南、河南以及深圳建设了三个区域性中心,达到了省部共建,医、教、研、防无缝直联。

第二是与省、医院共建心血管专科医疗体,医院牵头建立的中国心血管技术协作网络,已累计覆盖28个省的家医院。

第三是依托两大“国家项目”构建覆盖全国的心血管病防治网络。截至年底,“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筛查与综合干预项目”已覆盖全国31省市/兵团的家基层卫生机构,累计完成心血管疾病风险筛查万人、干预高危对象89万人,有效降低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层高血压管理”已培训覆盖31个省市/兵团34万基层机构,对近万人基层医生进行心血管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平台宣教服务覆盖万人次,切实提高心血管疾病基层防控能力和防控水平,助力心血管病防控“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国家方针落地生根。

同时,中心还积极探索构建基于科学、标准、规范化的互联互通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的新时代心血管慢病防控“互联网+智慧医疗”新模式。目前,已在北京、深圳等地区开展试点探索工作。

高水平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必须要有一流的医学研究平台。目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院西山园区一期工程已运行6年。从预防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到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生物样本资源中心等,6年时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基地,开展原创转化医学实践,并产出了多元化的优秀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出指南。7年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11项研究被34个国际临床指南引用,12项研究被7个国内指南及专家共识引用,并牵头或参与国内心血管领域75%的诊疗指南、专家共识以及行业标准。

●出技术。国家医学中心被赋予的使命之一就是推进适宜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率先在国内开展97项新技术,2项世界首创技术,实现了从国内原创到国际首创的跨越。

●出理论。国家医学中心要致力于产出重量级的理论学说。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在国际上首次建立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的精准分型的理论依据。国际同行同期发表评述,“阜外”首次作为医学名词出现。

●出*策依据。国家医学中心应为国家层面的相关医疗卫生*策制定提供全面的数据、扎实的证据和可行的建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每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不仅为我国心血管防治研究提供技术指导与权威评价,还为*府制定相关*策与策略提供决策依据。

●出产品。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依托国内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各类心血管领域新药和新器械研发评价,实现从“概念验证”的原创研究到“产品上市”的转化医学实践,医院与苏州同心联合研制国产全磁悬浮人工心脏成为具有代表性产品。

●出成效。将成熟的技术、实用的指南等研究成果转化用于基层培训,助力国家基层防控能力的提升,同样是国家医学中心重要使命。

一个好的国家医学中心,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如何做好文化建设,铸造人才的荣誉感和归属感,是建设者应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尤其强调科研诚信文化、绩效评比文化和科研制度建设,倡导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中心注重临床能力突出,又有良好科研训练的“两栖”学科带头人培养。过去五年,每年都培养出1-2名教育部高端学者、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等顶尖人才,为高水平医学研究核心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中心始终体现“国家队”的使命和担当,坚持“大人才观”理念,成为国家心血管专业人才的培养摇篮。在过去30年中,我们向全国输出了名专家,包括46位心脏科主任。

用实实在在的健康获益说话

赫捷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中医院院长

年8月,以中医院为依托建立的国家癌症中心,同样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

国家癌症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制订全国癌症防治规划,拟定肿瘤防治相关标准、规范和指南。承担建立全国癌症防治协作网络建设任务,提升区域癌症综合防治服务能力。承担适宜有效癌症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健康科普,协助开展癌症防治药物的*策研究、使用监测和临床评价,探索癌症防治服务模式。承担肿瘤登记等信息收集工作,医院肿瘤病例监测体系,定期发布肿瘤相关信息。开展与癌症相关科学研究。承担肿瘤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参与推动癌症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开展教育培训与学术交流。承担学术刊物的编辑出版等其它工作。

国家癌症中心成立后,很快投入癌症预防与控制工作,推进完善癌症防治服务体系,建立以国家癌症中心为主导的癌症综合防治网络,目前已成立23个省级癌症中心。参与制定和实施短期、中长期癌症预防和控制规划、计划,参与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主题行动。同时,在“十四五”卫生科技发展规划、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协助开展国家癌症重大防治*策研究。

肿瘤登记监测工作全球瞩目。经过10年发展,国家肿瘤登记点从多个增加至多个,覆盖人口达4.3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成为全球覆盖人口最大的肿瘤登记体系。以此为基础,国家癌症中心建立了癌症信息发布机制,《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在全球范围内被频繁引用。

国家癌症中心的建设实实在在提高了群众的健康获益。年~年,我国癌症5年生存率从30.9%提高到40.5%,10年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疗疗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推动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居功至伟”。比如,在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年至年间,累计完成高危人群评估多万人次,完成筛查多万人次,检出各类阳性病变9.1万例。从年开始的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已累计完成筛查超过万人次,发现癌症早期患者4.4万例,有效治疗率达87.7%。

将肿瘤监测登记工作与癌症早诊早治相结合,国家癌症中心牵头建立了国家癌症防控信息管理平台,为国家癌症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详实科学的数据依据。

为了提高我国肿瘤诊疗能力规范化、同质化和标准化,加强肿瘤诊疗医疗质量控制管理,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委托,国家癌症中心/中医院承担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工作。近年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医*医管局的大力指导下,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不断推动建设省级肿瘤质控中心工作,目前已有28个省份建立了省级肿瘤相关质控中心,陆续成立地市级质控中心,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三级肿瘤质控体系;医院肿瘤相关质控信息;制定肿瘤诊疗规范、临床路径、指南以及肿瘤单病种质控管理指标等,牵头编写了18个肿瘤单病种诊疗规范(版)。

依托国家癌症中心成立的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搭医院、癌症中心为核心成员的协同创新网络,网络成医院、医院、医院等,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个地级市,通过数据共享、资源集成开展临床研究。

截至目前,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协同网络成员单位,已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8项、课题40项,其他在研国家重大科技计划课题30余项,累计获得财*经费约7亿元。目前,国家癌症中心已单独建设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稳步推进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建设,推进临床科研及转化工作。

为助力卫生健康行业高质量发展,“医视野”将聚焦基础、临床、公卫与预防等医学各领域的先进理念和优秀实践,撷取创新亮点、凝练发展深思、提升治理能力。

投稿邮箱:kjkp

jkb.
1
查看完整版本: 院士领衔呼吸医学心血管病癌症三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