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
葛继荣,王和鸣,郑洪新,罗毅文,王金榜,赵咏芳,万小明,卢敏,何承建,董忠,周红*,李刚,孙善斌,林晓生,LINXiaosheng
摘要: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通过文献检索和评价,结合医师问卷调查,经专家组讨论、征求中医药专委会委员意见和咨询中医骨伤科界名老专家建议,对《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进行了详实修订。版共识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和诊断、中医学的病因病机、治则、辨证施治、临床推荐意见、临床疗效评价和监测、治未病与健康管理等,增加了临床表现腰膝酸软、骨密度测量临床指征、骨质疏松脆性骨折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中医病因、针灸治疗和中医证候分级量化评分标准等内容。本共识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旨在为临床医师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医中药辨证施治治未病
根据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骨质疏松分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对近年有关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方面的中文、英文文献进行检索和评价,结合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医师的“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问卷调查,经过4次专家组的会议讨论,并充分咨询我国中医骨伤科界名老专家和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委员的意见,形成版“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本共识主要阐述中医药辨证施治及预防原则,供临床医师和科学研究参考使用。
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中医学将骨质疏松症归属为“骨痿”“骨痹”“骨枯”等范畴[1],主要是由于肾精不足、骨枯而髓减、骨失滋养导致的全身慢性退行性疾病。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下降,骨微结构损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2]。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群生活质量的慢病之一。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多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不断丢失,患者会出现疼痛、脊柱变形,严重者可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部分患者出现肌容量和肌力下降,容易跌倒,导致骨折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1.1临床表现
1.1.1疼痛:
常见腰背疼痛或全身性骨痛,通常在翻身、起坐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甚至活动受限等。
1.1.2腰膝酸软:
常见腰膝酸软、肢体乏力、腿脚拘挛,严重者可以出现步履艰难等。
1.1.3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等脊柱畸形。多发性胸椎压缩性骨折可导致胸廓畸形,甚至影响心肺功能。
1.1.4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是指在受到轻微创伤或日常活动发生的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最严重后果及并发症。脆性骨折的常见部位为椎体(胸、腰椎),髋部(股骨近端),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其他部位如肋骨、跖骨、腓骨、骨盆等部位亦可以发生骨折。
1.1.5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骨质疏松症及其相关骨折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危害常被忽略,主要的心理异常包括恐惧、焦虑、抑郁、自信心丧失等[3]。老年患者自主生活能力下降,以及骨折后缺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均会导致巨大的心理负担。应重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