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心血管病是我国当前的头号健康杀手,约45%的居民因此死亡,高居各种死亡原因的首位。据统计,我国约有2.9亿人口患上各种各样的心血管病。“健康中国行动”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陈伟伟表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始终呈现出持续的上升态势,是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心血管病防控的关键是减少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陈伟伟说,目前已知有将近70种危险因素会独立地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而在这之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就是‘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减少三高的暴露,可以有效减缓甚至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年,高血压和高血糖被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极大地扩大了高血压与糖尿病慢病常态化管理的覆盖面。然而相较之下,近年来我国居民血脂异常的暴露水平虽然越来越高,但这一疾病却没有获得广泛的充分认识。
陈伟伟表示,我国正处于进行血脂异常强化管理的有效窗口期。他强调:“在现阶段的窗口期内,采取有效的血脂管理防控行动,能够取得非常好的心血管疾病防治效果。”国家层面对血脂异常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已将血脂异常纳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在“三高共管”的战略方向下,用血压管理、血糖管理来对标血脂管理。
陈伟伟介绍,经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三高”之中,我国居民的高血脂患病率是10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指标。究其原因,在于血脂异常对人体的危害是潜移默化的。血脂异常基本没有症状表现,但当血液中的脂质成分过高,会在血管中形成沉积,久而久之在动脉内膜下形成隆起的斑块,对血管造成损伤,而这就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很多老百姓认为血管内的斑块会脱落,实际上斑块不会脱落,而是破裂,这是斑块逐渐隆起到达一定程度后非常容易发生的后果。一旦斑块破裂,其中的脂质成分暴露在血液中,会触发凝血,形成血栓。血栓不仅能够在几分钟内把血管完全堵死,还容易脱落到身体的其它部位,形成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等严重疾病。”陈伟伟解释。
与高血压和糖尿病不同的是,血脂异常本身的症状难以察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约50%的血脂异常患者都是在形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等重大疾病后才发现致病的元凶。因此,定期检测血脂水平是血脂异常管理的基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建议20岁以上的成年人,至少每5年测1次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至少进行1次血脂检查。《健康中国(-)行动》也明确指出,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每6个月应检测1次血脂,并提出了“到年,将35岁及以上居民的年度血脂检测率提升至35%”这一*府工作目标。
此外,血脂管理需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危险分层设定不同的目标。《指南》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危险程度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四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是调脂治疗的主要指标,对于危险级别越高的患者来说,越是需要及时的强化治疗干预,LDL-C水平低一些,好一些,以便更早地获得有效的生存获益,远离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陈伟伟补充,近年来,由于我国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多,学术界又提出了第五层超高危人群。“超高危人群是指发生过一次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同时伴随两个及以上主要危险因素,或者发生过两次严重的心血管事件的患者。”他进一步解释到:“高危、极高危和超高危人群需要进行药物干预以降低重大疾病的发生风险。尤其是极高危和超高危人群,需要尽早让血脂调整到目标值,降低甚至消除残余风险。”
传统的调脂治疗以他汀类药物为基石。但对于一部分超高危患者,即使经过强效他汀治疗,依然无法实现LDL-C水平达标,亟需更多创新的治疗手段帮助他们有效地管理血脂水平。“近年来,调脂治疗药物推陈出新。PCSK9抑制剂等新型的降脂药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相比传统他汀类药物能够更快速的降低胆固醇的暴露水平,另外也不需要天天吃药,一个月两次皮下注射就可以了。”陈伟伟介绍,对于我国一部分的超高危患者来说,这类创新药物是可以救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也需要我们国家相关的管理部门去考虑,如果让这些救命救急的降胆固醇药物尽早地纳入医保目录,让老百姓更早地获得临床应用,早日使超高危患者的LDL-C水平尽早达标,尽早获益。
“基层是我国预防和管理心脑血管疾病的主战场,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基层的心脑血管疾病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三高共管’在基层得到了有效的推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心血管病防治工作能取得更好的成果。”陈伟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