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呀,这抽血化验单子怎么看呀?密密麻麻的缩写、数字和符号,看的眼花缭乱,连自己身体什么情况都不清楚。而且还有上升下降的箭头,让心情也跟着上来下去,特别不踏实,可不可以简单讲一讲怎么看懂呀?”“这些关于凝血的指标有什么意义呀?”
在临床上,经常碰到患者咨询,关于凝血化验单要怎么看。通常在确诊前,医生为患者开具化验申请,大部分患者拿到化验单后,都忍不住想马上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可看到纸张上的专业术语,又觉得云里雾里。
而且,不同于血常规检查,显示的是人体血细胞清晰的数目,凝血化验中,指标名称是各种比值、时间,即使化验单上附带参考数值,患者依旧头大。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讲一下,如何看懂凝血化验单。
在讲凝血化验单各项指标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凝血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才能更方便解释各项凝血指标。
一、凝血化验检查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凝血功能检查,顾名思义,主要反映人体凝血功能的正常与否。人体的凝血过程,是血液由液体状态转变为固体状态的过程,凝血作为人体的生理功能,在整个过程中,多种凝血因子激活,并生成凝血酶,之后纤维蛋白原激活转变为纤维蛋白,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
临床上,很多疾病的治疗,不可避免会有:出血、凝血、止血的过程。
比如各种手术前要了解患者凝血功能有无缺陷,提前做好准备,以防手术中出现大出血,避免血液大量流失,延误治疗;患者不明原因出血,要进行出血性疾病的筛查与诊断;患者需要服用抗凝药,医生要熟悉患者的凝血功能,以正确用药以及预后估计,等等情况都离不开对凝血状态的了解。
医生通过抽血化验,掌握患者的凝血过程,及各项凝血指标是否正常,可以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治疗,一般情况下,通常通过凝血四项检查,了解人体的凝血状况。
二、医生一步步教您看凝血化验单的凝血四项,分别有什么临床意义?
凝血四项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四项。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用于检验测定各种子内源凝血因子的指标和活性。证实凝血因子Ⅷ、Ⅸ、Ⅺ有无缺陷,或机体内是否存在对应的抑制物,用以判断患者发生血液系统病变情况,还可以在肝素抗凝治疗过程中,作为首选指标起监控作用。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正常范围为23~37s,APTT不在这个时间段,说明内源性凝血系统功能有异常。
APTT延长,患者的凝血功能变慢,如果是血浆凝血因子水平下降导致,那么患者可能患有血友病;
如果由于缺乏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导致APTT延长,那么患者的肝功能存在异常,要考虑肝脏疾病;
另外,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在内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也会导致APTT变长。
导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的原因有很多,要确定病因,需进行下一步的检查。
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常见于血栓性疾病,例如脑血栓,还可能是高血压或肾病引起。
2.凝血酶原时间(PT):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的活性,向血浆中加入组织因子,观测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用于检测外源性凝血系统是否存在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正常值在11~13s,数值偏离正常值三秒以上就属于异常状态。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原因有很多,可能是缺乏凝血因子或纤维蛋白原含量低等都会造成PT延长,患者本身可能实质性的肝损伤、维生素K缺乏、原发性纤溶亢进、急性DIC消耗性低凝期或使用抗凝药物等。
PT缩短,表示血液浓缩,促凝和促聚集因子增多,患者常见于:DIC的早期、心肌梗死、血栓形成、口服避孕药、先天性凝血因子Ⅴ增多等情况。
3.纤维蛋白原(FIB):
用于监测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I的含量,凝血因子I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成份,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凝胶。
成年人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正常范围在2-4g/l,若出现异常,与临床出血、血栓性疾病相关。
纤维蛋白原低,体内的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出现问题、或肝病引起,甚至是先天性遗传的纤维蛋白原偏低。纤维蛋白原偏高,可能出现在妊娠晚期或进行手术、尿*症、糖尿病、恶性肿瘤等问题。
4.凝血酶时间(TT):
用于检验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活性及血浆中有无抗凝物质,所以临床多用这项指标为肝素用量做作指导。
凝血酶时间值16~18s,数值偏离正常值3s以上,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就存在异常。
凝血酶时间偏高,凝血功能存在异常,患者存在出血的风险。凝血酶时间偏离正常范围越高,那么出血的风险越大。包括纤维蛋白缺乏、纤维蛋白功能异常的患者,或肝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做手术前,必须检查凝血四项,另外在,血栓前也需要检查,临床口服抗凝药物患者的也需要监控。其临床意义在于检查患者血液的情况,特别是在手术前,了解病人的情况,术中可以及时采取急救措施,以防手术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
凝血四项并不全面,除此之外,还有四项有关凝血的内容也是可以检查的。
三、其他关于凝血的化验指标还有哪些,有什么临床意义呢?
与凝血检查相关的内容还包括: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PTA)、D-二聚体(D-Dimer)以及抗凝血酶Ⅲ(AT-Ⅲ)。
其中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由于检测各个检测机构使用的仪器、试剂等存在差异,需要一个对照参数,根据血浆凝血酶原时间的检测结果和相应公式进行计算得出,临床上用INR监测口服抗凝剂治疗血栓性疾病的药物剂量。
患者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血浆的凝血酶原时间之比值的ISI次方。即患者INR=Xc。
凝血酶原时间比值的正常参考值:0.8~1.5,正常情况下,保持轻度抗凝状态即可。当INR大于4,需要降低抗凝药物的用量;当INR小于2,则需增加药物计量,使血液维持轻度抗凝状态,防止血栓的生成。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是检测肝脏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也是肝脏储备功能、肝胆疾病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正常凝血酶原活动度在75%~%,PTA越低,肝损伤程度越高,PTA40%,肝细胞存在大面积坏死,患者可能存在严重肝炎,或肝炎已经发展到不可挽回的肝硬化程度。
部分检测在凝血检测时还要求检测D-二聚体(D-Dimer),血液在凝固过程中,纤溶酶原被激活成纤溶酶,使交联的纤维蛋白被降解,会产生特异性降解产物―D-dimer。
D-二聚体增高可以用于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血栓性疾病的诊断。还可以对机体溶栓进行检测和评估,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判断也有一定的意义。
另外,抗凝血酶Ⅲ(AT-Ⅲ)也是凝血检查项目之一,代表了人体最主要的抗凝物质。
抗凝血酶Ⅲ(AT-Ⅲ)正常参考值(活性):80%~%。
正常情况下,抗凝药物通过抗凝血酶Ⅲ才能发挥抗凝作用,一旦抗凝血酶Ⅲ活性下降,药物的抗凝效果大打折扣。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可能是先天性或获得性的抗凝血酶Ⅲ缺乏,也可能是血栓疾病前状态,包括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脏疾病等。
如果抗凝血酶Ⅲ凝血活性增高,则血液抗凝作用增强,临床上包括多种血友病,白血病,使用*体酮、抗凝药物,或患者处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急性期。
检测上面提到的指标,是为了通过综合考虑疾病,比如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升高,其他指标正常,则说明凝血因子Ⅻ减少,可能是刚开始服用华法林,或存在轻微的维生素K缺乏导致,而具体的内容还需要由主治医生根据检查结果为患者进行详细的解答。
总结:凝血检查各项指标在报告单上一般会明确标注“参考值”一栏,用于对化验结果与之对比,并且在异常项目上有箭头标注。但这些数值并不代表,被测者的身体一定是有问题的。
凝血化验检查虽是辅助检查,但其复杂程度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讲清楚的,更不要因为某一项的检查项目异常就惶恐不安,疾病的确定还需要自身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测报告综合分析,所以,拿到报告单,一步步来,看懂数据但别轻易给自己下定论,还是交由专业人士诊断更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解读凝血过程及常用凝血指标检查》杂志家庭医学年03期